本内容由考试了小编为大家分享关于招生简章、录取分数、报名考试、志愿填报等教育信息。
朱自清《经典常谈》入选初中语文教材,1月销售超百万册
近日据悉,对于2023年春季,八年级下的语文教材进行了调整,最突出的内容为,在“名著导读”部分,将《傅雷家书》替换成朱自清的《经典常谈》。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朱自清《经典常谈》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,欢迎阅读,内容仅供参考!
朱自清《经典常谈》入选初中语文教材
新的学期马上开启,2023年春季,八年级下的语文教材进行了调整,最突出的内容为,在“名著导读”部分,将《傅雷家书》替换成朱自清的《经典常谈》。
澎湃新闻联系到上海某中学的一位语文教师,他表示,在教学过程中,“名著导读”部分,老师不会详细讲解,只是提供一个参考,让学生阅读这本书。
得到这一消息后,各家图书公司都在跟进。在各个销售平台上,朱自清《经典常谈》一书的商品描述已加上“《语文》八年级阅读”“教材配套阅读”等说明。
销售数据方面,果麦出品的《经典常谈》首印虽只有5000册,但目前加印到第8次,发行量近20万册,出版方表示,随着该书被收入教材,近期还会计划加印。
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22年8月推出新版《经典常谈》,但是仅仅在2023年1月这一个月,已经发行了130多万册,1月在京东平台销量环比增长了6.7倍。
人民文学出版社介绍,朱自清《经典常谈》的写作时间在1938到1942年间,于1942年出版。当时朱自清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。它的写作,是由当时负责统筹中小学国文教科书编写工作的杨振声建议的。编写这类普及传统经典知识的书籍,其思想来源应该是胡适于1923年发起的“整理国故”运动。
版本上,人文社推出的《经典常谈》以文光书店1946年刊本为底本,全文无删减,最大限度保留作品原貌和时代特色。由于该书已经出版发行了七八十年,学术界在很多领域取得的新进展,为作者当时所不及见。再版时,为保证相关知识的准确性,个别地方采用“编者按”的方式做了补充说明。
大家的关注点也聚焦于《经典常谈》是一本怎样的书?
《经典常谈》包括说文解字、周易、尚书、诗经、三礼、春秋三传、四书、战国策、史记汉书、诸子、辞赋、诗、文等十三篇,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作品。
2022年4月,教育部颁布了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(2022年版)》后,语文学科增加的核心素养中的一点是“文化自信”。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在之前的一个讲座中谈到“整个中小学所有的课程都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”“要通过语文课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”。
而朱自清在前言中已经提及,他写作《经典常读》的目的正在于培养读者的文化自信:“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,而在文化。……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,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,也有接触的义务。”
在这种意义上,《经典常读》更适配于这种教学理念。知乎上一位认证为“历史专业、语文教师”的答主认为:“《经典常谈》弥补了学生在语文学习(特别是古代文学学习)中背景知识不足的缺陷。在现行部编版语文教材中,各学段都选用了一些古代文学经典篇目,比如《<诗经>二首》《<礼记>二则》《曹刿论战》《<论语>十二章》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《陈涉世家》等等。在教读这些文章时,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,教师需要做大量的知识补充,才能让学生略有领会。但因为没有完整的背景知识体系作为支撑,这种领会也往往是机械的、粗浅的。很多同学对这类文章的学习就是囫囵吞枣、食而不化。而朱自清先生这部《经典常谈》,恰是:‘介绍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,是学习传统文化典籍(也叫国学)的入门书、打基础书,又是极有学术分量的书。’”
我国的古代经典浩繁艰深,而且有文言文与白话文转换上的阅读障碍,读起来十分困难,正如朱自清在《经典常谈》序言中所说:“我国经典,未经整理,读起来特别难,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,结果是敬而远之。”
“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,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。”朱自清认为,为了让更多读者能够接触到,并更容易理解和沉浸于古代经典,《经典常读》书中,朱自清对每一篇都有概括,做到知识上简洁精辟,例如:
《说文解字》: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,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。仓颉泄漏了天机,却将人教坏了。所以他造字的时候,“天雨粟,鬼夜哭”;
《尚书》: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。“尚”,“上”也,《尚书》据说就是“上古帝王的书”;
《诗经》:诗的源头是歌谣。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,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,给别人或自己听。
《春秋》:“春秋”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。古代朝廷大事,多在春、秋二季举行,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。
同时,朱自清的文字更通俗流畅,以书中解读《春秋》为例,“西狩获麟”的原文其实很简短:
鲁哀公十四年西狩,薪者获麟,击之,伤其左足。将以示孔子。孔子道与相逢见,俯而泣,抱麟曰:“尔孰为来哉,孰为来哉?”反袂拭面,乃歌曰:“唐虞世兮麟凤游,今非其时来何求?麟兮麟兮我心忧!”
而朱自清在本书中,写到孔子见麟而泣的故事时,以读者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解读:
鲁哀公十四年,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,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,将它扔了。这个新闻传到了孔子那里,他便去看。他一看,就说,“这是麟啊。为谁来的呢!干什么来的呢!唉唉!我的道不行了!”说着流下泪来,赶忙将袖子去擦,泪点儿却已滴到衣襟上。原来麟是个仁兽,是个祥瑞的东西;圣帝、明王在位,天下太平,它才会来,不然是不会来的。可是那时代哪有圣帝、明王?天下正乱纷纷的,麟来的真不是时候,所以让猎户打死,它算是倒了运了。
朱自清在《经典常谈》中也非常注意对于庞杂的古代史源流、发展等内容进行总结,让年轻读者们获得一种简明的印象,如对于书体的演变部分,他写道:
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。演变的主因是应用,演变的方向是简易。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,不久便又有了“隶书”。当时公事忙,文书多,书记虽遵用小篆,有些下行文书,却不免写得草率些。日子长了,这样写的人多了,便自然而然成了一体,称为“隶书”,因为是给徒隶等下级办公人看的。这种字体究竟和小篆差不多。
到了汉末,才渐渐变了,椭圆的变为扁方的,“敛笔”变为“挑笔”。这是所谓汉隶,是隶书的标准。晋唐之间,又称为“八分书”。汉初还有草书,从隶书变化,更为简便。这从清末以来在新疆和敦煌发现的汉晋间的木简里最能见出。这种草书,各字分开,还带着挑笔,称为“章草”。魏晋之际,又嫌挑笔费事,改为敛笔,字字连书,以一行或一节为单位。这称为“今草”。隶书方整,去了挑笔,又变为“正书”。这起于魏代。
晋唐之间,却称为“隶书”,而称汉隶为“八分书”。晋代也称为“楷书”。宋代又改称为“真书”。正书本也是扁方的,到陈隋的时候,渐渐变方了。到了唐代,又渐渐变长了。这是为了好看。正书简化,便成“行书”,起于晋代。大概正书不免于拘,草书不免于放,行书介乎两者之间,最为适用。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,而辅以行草。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“简笔字”,将正书、行书再行简化。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。
朱自清在《经典常谈》序言里,曾表达过他的一个心愿,他希望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,航到经典的海里去”。叶圣陶在读完《经典常谈》后评价:“因为这本书的引导,去接触古书,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,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,却能头头是道。”
《经典常谈》内容简介
朱自清的《经典常谈》包括说文解字、周易、尚书、诗经、三礼、春秋三传、四书、战国策、史记汉书、诸子、辞赋、诗、文等十三篇,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。
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,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,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;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、熟悉,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,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
《经典常谈》作者简介
朱自清,生于1898年11月22日,字佩弦,中国现代散文家、诗人、学者、民主战士。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。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《背影》出版。1934年,出版《欧游杂记》和《伦敦杂记》。1935年,出版散文集《你我》。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,年仅50岁。朱自清一生著作颇丰,散文《背影》《荷塘月色》《春》等,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,其《经典常谈》是流传几十年的经典之作。
《经典常谈》写于1942年,历经数年而成,作者用十三篇文字介绍了数千年文化典籍的精粹,是介绍中国古代文学、历史、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。
《经典常谈》本书目录
第1章:《说文解字》第一
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,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。仓颉泄漏了天机,却将人教坏了。
第2章:《周易》第二
八卦是圣物,辟邪还只是它的小神通;它的大神通在能够因往知来,预言吉凶。
第3章:《尚书》第三
《尚书》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。“尚”,“上”也,《尚书》据说就是“上古帝王的书”。
第4章:《诗经》第四
诗的源头是歌谣。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,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,给别人或自己听。
第5章:三礼第五
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,他们认礼为治乱的根本,这种思想可以叫做礼治主义。
第6章:春秋三传第六
“春秋”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。古代朝廷大事,多在春、秋二季举行,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。
第7章:四书第七
规定这四种书,自然因为这些书本身重要,有人人必读的价值;规定朱注,也因为朱注发明书义比旧注好些,切用些。
第8章:《战国策》第八
“哪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,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!”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。
第9章:《史记》《汉书》第九
《史》《汉》二书所采者博,所择者精,组织的弘大,描写的曲达,同工异曲。二书并称良史,决不是偶然的。
第10章:诸子第十
一些才智之士,对于当前的情势,有种种的看法,有种种的主张;他们都想收拾那动乱的局面,让它稳定下来。
第11章:辞赋第十一
赋似乎是我国特有的体制。虽然有韵,而就它全部的发展看,却与文近些,不算是诗。
第12章:诗第十二
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,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廷及贵人的玩意儿。天下事物穷则变,变则通,诗也是如此。
第13章:文第十三
中国一切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,语言的现代化也是自然的趋势,并不足怪的。
《经典常谈》的意义
《经典常谈》可以算中国古代文学入门之作。
首先,先生所采之博、所择之精,基本涵盖了古代经、史、子、集四部的经典。手头没书,如果没记错的话,十三经除《孝经》和《尔雅》都详细介绍了;史书则介绍了《战国策》,对比了两部良史《史记》与《汉书》;子、集两部因其庞杂,只略作梳理,但基本脉络和重要典籍都有所体现。这样看来,《经典常谈》岂止文学——经学、史学、文字学都囊括其中,称之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入门书也不为过。这些背景知识和学术常识,对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自然有所裨益。
其次,看目录可以发现先生前后编排颇有讲究。如上所述,这本书大体上按经史子集四部排序。奇怪的是,《说文解字》并非十三经,却位居开篇,可见作者别有用意。实际上,先生自己在第一章写道,文字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敲门砖(大意),无怪乎《说文解字》在他看来如此重要。这种治学次第,中国古代文学的初学者尤其应当牢记,以免误入歧途。
最后,还应当指出,《经典常谈》限于篇幅和体例,仅是一部精彩的入门书。由此激起我们阅读原典的兴趣,教给我们正确的阅读方法,这才是先生的初衷吧。
考试了(kaoshile.com)提供最新高考成绩查询时间,高考成绩查询入口,高考信息,高考志愿填报指导,高考政策,高考分数线,高考录取人数,高考真题,高考作文,高校招生报名信息。
版权声明:xxxxxxxxx;
工作时间:8:00-18:00
客服电话
电子邮件
773537036@qq.com
扫码二维码
获取最新动态